主要内容
一、当今人才竞争态势二、从货币薪酬到总报酬模型
三、总报酬模型的五大核心要素
四、总报酬相较于传统付酬方式的优势
五、总报酬的价值——基于北京、上海的实证研究
六、总报酬在中国落地的关键点
从最早的实物交换到当前日益复杂的付酬系统,如何吸纳、激励和保留有价值的员工,一直都是雇主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薪酬管理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力量。
国家层面:调整人才政策,不拘一格“引”人才
a. 2002年5月,美国政府向国会提出一份人才引进计划,将原来计划每年引进人才11.5万,扩大到20万。
b. 美国国会取消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的限制
c. 英国2000年向信息技术人才放宽“劳动许可证”制度
d. 芬兰出台新政策,降低外国高科技人才税率,最低税率降到当地人的58%
e. 德国改变原来严格的人才引进制度,开始实行“绿卡”政策,输入国外高科技人员
企业层面:放宽搜寻视野,千方百计“觅”人才
2003年6家央企首次全球招聘了7名高官,2004年央企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23个高级管理职位,2005年25户国资委监管的中央大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2006年6月19日10户国资委监管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中国银行首次聘用原汇丰高管董乐明担任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职位 ,这是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引入国际专才担任实职 。2005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挖走20左右中高层人员,包括了从管理人员到技术骨干的各类专业人才。据麦肯锡称,中国每年新培养出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然而,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
赞誉和认可:要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肯定、认可和赏识,充满成就感;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要考虑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提供有助于提高员工生活质量的各类项目;组织文化:倡导多元化和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领导与管理层要和员工充分沟通;
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员工个性化的发展机会,例如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在职训练的机会、事业提升的机会等;
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办公环境,以及通过工作本身来吸引、保留并激励员工。
新模型系统考虑了组织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薪酬战略之间的一致性,在新的模型中,基于总报酬的薪酬战略被置于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成为支持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实现的重要工具。新模型更加强调要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将总报酬导入到组织的薪酬实践中来,以此吸引和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参与和满意程度,并最终实现组织绩效提升和发展目标的达成。新模型重新界定了总报酬的五大构成要素,强调任何员工认为具有价值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总报酬的组成部分。
Total rewards——薪酬
薪酬包括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
固定薪酬(Fixed pay):通常直接决定于组织的价值判断和薪酬结构,不随绩效水平或工作结果的变化而改变。
浮动薪酬(Variable pay):通常对应 一定的风险,随绩效水平或结果产出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次性支付,包括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
固定薪酬直接反映组织的付酬依据(职位价值、员工所具备的技能水平、工作时间、工作努力等),薪酬的其他部分往往要在固定薪酬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内部公平:基于职位价值或是基于能力评价
工作分析 能力分析
工作评价 能力评价
vBase Wages:Salary Pay; Hourly Pay;
Piece Rate Pay; Skill-based Pay
浮动薪酬一般包括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
短期激励( Short-term incentive pay ):通常用于对员工在相对短的周期内(一年或更短)所取得成绩进行一次性奖励;
长期激励( Long-term incentive pay ):通常用于对员工在相对较长的周期内(一年以上)所取得成绩进行一次性奖励,如现金奖励、股票期权、利润分享等。
vMerit pay(绩效加薪) 和 Merit Bouns(业绩奖金)?